湟鱼受国家保护20多年,如今满湖都是,为何它们还是牢底坐穿鱼?

  • Home
  • 怀旧视频分享
  • 湟鱼受国家保护20多年,如今满湖都是,为何它们还是牢底坐穿鱼?

湖水清澈如镜,湛蓝深邃,宛若镶嵌在高原上的蓝宝石。阳光映照下,湖面色彩变幻,美得令人屏息。周围草原辽阔,春夏时节野花缤纷,生机盎然。鸟岛更是远近闻名,每年春夏,大批候鸟在此繁殖,鸣声此起彼伏,景象壮观。环绕四周的雪山与湖水、草地交织成一幅气势磅礴的自然画卷。湖畔还有浓厚的人文景观:古老的寺庙、历史悠久的藏族村落,处处透出独特的民族风情。

在这片蔚蓝的湖域,有一种仅生活在青海湖及其水系的特有鱼类——湟鱼。虽然数量已逐渐恢复,仍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。湟鱼的学名是青海湖裸鲤(Gymnocypris przewalskii),隶属鲤科裸鲤属。它们体型修长微扁,头呈锥形,嘴大呈马蹄状;背部多为黄褐或灰褐色,腹部浅黄或灰白,身体散布暗斑,鱼鳍带有浅黄色光泽和白点。

湟鱼喜好冷水,多藏于沙滩、岩缝及水流缓慢的深潭。平日游弋在浅水觅食,冬季则潜入深水越冬。它们是典型的洄游鱼类,每年3月至8月从湖中游入河流产卵,选择水清见底、底质为石砾或细沙且水深0.1至1.1米的河段。雌鱼单次产卵最多约1.6万粒,但鱼卵成活率并不高,且常被其他水生动物捕食。

湟鱼杂食,幼年以藻类、浮游生物为主,成年则食腐植、水生昆虫及小型鱼类。由于青海湖高寒缺食,湟鱼生长极慢,平均10年体重仅增约半公斤,一般体长50至60厘米、重约5公斤,罕见个体可达95厘米、6.5公斤。鱼肉脂肪丰富、味道鲜美,曾是重要的经济鱼类。

然而,从1958年起过度捕捞使湟鱼数量骤减。1960年捕捞量最高达28523吨,却在1970年降至4957吨,平均单体重量也从0.625千克降至0.325千克。1979年起湟鱼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水生动物,1994年进入二级保护名录,2004年更被认定为濒危。尽管采取保护措施,到2002年年产量仍仅2592吨。

为了挽救这一物种,青海省实施了多次封湖育鱼计划,拆除拦河坝,修建洄游通道。2001年起再度封湖十年,全面禁止捕捞。经过多年努力,湟鱼资源量恢复到约12.03万吨,保护等级由“濒危”降至“易危”。如今,游客常能看到成群湟鱼聚集,湖面仿佛被染成黑色。

湟鱼是青海湖生态链“草—河—湖—鱼—鸟”的重要环节,能有效控制藻类繁殖,防止水体富营养化,同时又是多种鸟类和水生生物的食物来源,对维护生态平衡意义重大。它们分布在青海湖及布哈河、巴哈乌兰河、沙柳河等河流,也见于克鲁克湖、扎陵湖、鄂陵湖。虽看似广泛,但实际栖息范围很有限,加上生长慢、繁殖力弱,使其对环境变化格外敏感。

此外,湟鱼在当地经济与文化中同样不可或缺,既是重要的食品资源和就业来源,也融入了居民的生活习俗与信仰。

青海湖与湟鱼共同构筑出一幅独一无二的自然与人文画卷。愿这片高原蓝宝石永葆清澈,愿湟鱼群舞的景象长久延续,也祝福这方净土生生不息、繁荣昌盛。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Copyright © 2088 世界杯预选赛南美区|世界杯8|ihuai世界杯怀旧经典站|ihuai.net All Rights Reserved.
友情链接